上海瑞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021-34611283
  • 3004557650@qq.com
时间:2019-06-03  共次访问 >返回新闻列表

【观点】特级教师周飞说:学校课程变革需要“向前看”


特级教师周飞 :课程变革,向前看

【名家简介】

周飞,上海市特级教师,现任上海市教委督导室副主任,教育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专题研究专家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曾任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副校长、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副处长,曾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一等奖、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长期致力于教育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家庭教育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

【2017品质课程研讨会】

最有思想的报告

最有价值的报告

最有分量的报告

最具人气的报告

什么样的课程才能称之为品质课程?基于学生立场、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

2017年11月11日-14日,“让学校课程深度变革成为常态——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品质课程研讨会”在上海嘉定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学院、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品质课程联盟等共同承办,共吸引来自浙江、江苏、四川、江西、河南、北京、天津、上海等24个省市近70个市(县)区的1600余名课程研究专家、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参会。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特级教师周飞在本次研讨会上的演讲《课程变革,向前看》引发与会者多维度的思考……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过:你能看到多少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需要从长时段的视角来审视课程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直在发生变化。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对教育、对课程的变革需求,学习工具的进步为这种需要提供了可能性。当下的课程与课堂有一个最大的背景,就是一直长期运行的,也许还将长期存在的班级授课制的兴衰。了解班级授课制的前世今生,我们将对这次课程变革有更深入地了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出现。理论奠基者是教育家夸美纽斯,他的核心观点就是,面对大量的学生,一个教师绝对不做个别教导,而只是同时一次去教所有学生。如今已经凝炼成了一句格言:教师的教学就要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把知识之光照耀到每一个孩子。在班级授课制中,必然是以老师的单向传授为主,以学生知识习得为主要目的。一个教学模式、课堂组织方式能够延续几百年,背后一定有坚定的育人目标的支撑,那就是培养“守时,勤奋而健康”的流水线工人,所以当时的科学管理大师泰勒就讲过一句话:我们根本不需要工人有头脑。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指令的工作尽快干好。不夸张地说:班级授课制就是为工业流水线服务的人才流水线。中国基础教育的班级授课制,可以说在全世界做得最好最精致,但是这种规模化、标准化、同质化的教学模式在普及教育的同时,暴露出最大的弊病——对独立生命个体的漠视,缺乏对人的创造力和好奇心的呵护。大量班级授课制培养的被动式学习出来的人,将无法适应新经济的要求。信息时代和创新经济要求,未来的个人需要能够适应高技术的工作环境,能够解决问题,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创新型的工作。今年4月份,陈宝生部长在四川成都的全国高中攻坚会议上提出:中国的教育需要理念创新,决不能把老师变成分数统计师,把学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未来教育的最大挑战是人工智能的挑战。只要看看日益变化加速的周边,你就可以发现一个趋势:第一个世界上无人码头出现了在青岛,在武汉出现了无人的警局,上个礼拜在上海街头还出现了无人的面馆,无人驾驶已经习以为常……关键词就是“无人”,就是“去人类化”!人居于生物链的顶端,一直很自信地走到现在,但是现在可以说这种自信发生了动摇,从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卡斯帕罗夫被“深蓝”击败以后,我们表现出的是震惊,到围棋天王李世石被AlphaGo击败之后,我们更多表现的是无奈。日本首富、软件银行集团的总裁孙正义更是预测:人工智能肯定会超过人,因为集成电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脑的生物进化速度。到2047年,相对人的智商是一百的话,人工智能的智商是一万。大家想象一下:现在坐在课堂里的小学生、中学生,就来与他们共同生活的或者与他们竞争的将是智商一万的人工智能。面对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回归到教育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是学什么?第二是怎样学?

学什么?

不久前,上海新闻晨报头版报道了一个新闻。全国最著名的三级甲等医院——仁济医院引进了人工智能,帮助辅助诊断癌症肿瘤判断。它诊断一个病例的时间是多少?十秒钟!诊断出来的结果与三位顶级的医学专家的方案几乎一致。这个系统就是IBM开发的沃森系统,它已经通过了美国职业医师的资格证。为什么他那么强呢?很简单,它储存了3469本医学专著,10万份临床报告,7种美国最新的随时更新的诊瘤诊疗方案。看完这个,我们难道不对课堂上应该教什么产生一丝犹豫吗?一个医学院的大学生,哪怕什么都不干,这一辈子就把这3400多本书看完都不可能,更别说记住。我们真正能体会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我们用有限的宝贵生命去学现在正在急剧膨胀的无限知识,那就危险了!12年的基础教育时光就像一个箱子,要在这箱子里给孩子带上什么有用的东西?让他在未来远行的路上能解决将碰见的问题。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要聚焦的重点,就是教育部提出来的核心素养,即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三大方面、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美国西部有所学校——撒切尔中学,有一项核心课程,就是高一学生每人养一匹马,而且养一年,负责打理、喂养、清洗,还要学会骑马。学校创始人的理念就是:学习如何驾驭一匹马就是有助于锻造一个男孩的内心。养一匹马会让学生学会谦虚、忍耐和自信,锤炼学生的品格。教育要从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这是观念性的转变。人工智能正在蚕食人所独有的领域,可以说机器变得越来越像人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很可悲的地方就在于,通过灌输式的教学,通过重复的训练把人变得越来越像机器,这样的教育是没出路的!所以我们要建设有品质的课程,关键就是课程的重心,不应该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回归教育本源,回到人格的塑造,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来。

怎样学?

中国人的文化当中寒窗苦读是高度被弘扬的,这种意志品质当然需要继承和发扬,但是千万别忽视寒窗苦读也是有背景的,就是农业文明的知识很少,而且能记录下来得更少,五辆车就能把四书五经全部涵盖,所以通过寒窗苦读、悬梁刺股,实现学富五车是完全可能的,但在信息泛滥、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人的学习速度已经赶不上知识产生的速度,皓首穷经别说成为一个全才,就是成为专门领域的专家,都会感觉力不从心。原来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开始,然后逐渐提高的学习路径值得反思。我想未来学习的路径肯定要发生改变,不仅有自下而上,也应该有自上而下的,甚至有中间进入的,至少我想到了三种:第一种叫做自主建构的积木式学习也就是传统的阶梯式的学习变成了从个性出发的组合式学习,有了共同的学习基础,然后再根据个人认知的水平、爱好特长、未来职业的规划进行组合式的形成个人独具特色的知识建构。如可汗学院办的Khan Lab School,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就十分明显。第二种就是问题驱动的项目式学习就如上海市世界外国语小学的课程设置。课程理念是像科学家和工程师般地学习,首先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然后进行测试观察,不断修改调整进行分析,最后是分享和表达。最后一种,就是技术支持下的翻转式学习翻转课堂的创始人伯格曼提出:翻转学习,不会让你的课堂更轻松,但是会让你的课堂更有效。品质课程就要追求有效,这个有效体现在它是聚焦未来的学习,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品质。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由死记硬背的学习走向自省反思的学习;孤军奋战的学习变成主动合作的学习;埋头苦读的学习变成实践中学;反复操练变成活学活用,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竞争当中于不败之地。

品质课程的深入变革应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丰富大于特色。教育的对象在变,教育环境在变,一个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的时代已经到来,今天的课程就应该给每个孩子更多的体验尝试的空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优势智能都是不一样的,需要在丰富的课程当中才能得到发现和培养。

第二,聚合大于分散。课程的实施上要注重聚合。上海的新目标是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那么我们在校的这几百万小学生和中学生,他们就是这个城市未来的主人,他们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将决定这个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们的课程应产生集聚效应,使志趣相投的孩子汇聚起来,格致中学的天文地理的创新课程、上海中学的现代仪器分析实验课程、普陀区的创新共享课程,打破了班级授课制,让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乃至不同学校的学生聚在一起,共同探讨问题,进行思想的碰撞交流。

第三,试错大于培优。当前特色课程、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往往重视在少数特长生的进一步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课程文化应提倡给孩子们更多试错的空间。快速变化的时代告诉我们,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面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给孩子更多试错的机会,课程不仅帮助成功,也让孩子发现什么干不了也是有意义的。

课程的意义就在于建立三种联系:第一,建立人与真实世界的联系,鼓励孩子们选择尝试。第二,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小就学会交流和分享。更重要的,要让孩子们建立人和自我的关系,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不断进行自我的体验和反思。四年前,牛津大学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分析了世界上702种职业,人工智能社会,哪些职业更容易被取代:一是不需要与外界进行交流,他的信息是封闭的;二是直接与基础数据分析相关,三是有明确定义和规则的任务和规则;四是机械化劳动。老师,是属于易取代还是不易去取代的,完全由教师自己决定。如果教师大学毕业没有进行新的学习,就符合被淘汰的第一条;如果教学是照本宣科,就符合第二条;如果教学长期没有改变,没有突破,没有创新,就符合第三、四条,这样的教师,就属于被淘汰的这个职业范围内。纵观人类历史,在原始社会,部落的长老、酋长、祭司当老师,叫“长者为师”;进入古代社会,像孔子这样的学者知识分子成为教师,叫“知者为师”;进入工业时代,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热爱教育、有专门教学技能的人成为教师的,叫做“专者为师”。进入信息时代,我的观点是“学者为师”。热爱学习,成为学生的学习领路人,而且是终身学习者的人,才能胜任教师。

文学家加缪曾经说过一句话:对未来真正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让我们立足当下,从现在开始学习,从现在开始实践,共同打造真正有品质的教育!